光明日报报道地信学院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育优秀人才的具体实践
2025-10-13 发布:[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崔秋云

新闻

南极冰盖之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自主研发的极地探测仪器首次采集冰下地球物理数据;南海科考一线,师生为顺利完成深水油气可控源电磁与地震联合探测任务而欢呼雀跃;松辽盆地科学钻探现场,师生夜以继日盯着深达7000米下的测井仪器传回的宝贵数据——这几个从极地到深海、深地跨越南北半球的场景,共同勾勒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的育人画卷。作为新中国首个地球物理探矿系的传承者,学院始终以“深地、深海、深空、极地”(“三深一极”)战略为核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动能,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能力的地质新锐。

党建领航

以红色根基锚定“三深一极”育人方向

学院始终将党建作为“三深一极”育人的“定盘星”,创新构建“党建+科研育人”融合模式。学院把党组织建在重大任务一线:在深地资源勘探专项中,“深地先锋党支部”的党员教师带头攻关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技术,带领学生突破多项关键算法;“雪龙”号南极科考期间,科考队临时党支部在南大洋上开展“极地党课”,将极端环境下的科研坚守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让师生在实践中筑牢“心怀国之大者”的理想信念。

学院以师德建设筑牢育人底线,全体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党员教师主动承担班主任、学业导师职责,把“为党育人”的初心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科研指导。从实验室的技术攻关到科考现场的实地探索,党建引领让育人方向更清晰,也让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坚定。2024年,学院党委成功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学科筑基

以硬核实力构建战略适配专业体系

围绕“三深一极”重大战略需求,学院将学科建设作为育人的核心支撑,打造“地球系统探测—信息技术融合—智能装备研发”学科集群,形成多学科协同育人格局。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稳居A+,地球物理学学科提档升级至A-,两大核心学科的强势表现,为“三深一极”人才培养筑牢学术根基。

依托强势学科基础,学院在专业布局上动态对接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需求。2020年,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2021年,测控技术与仪器获评北京市一流专业,夯实传统优势专业的育人根基;2022年,全国首个“智能地球探测”新工科专业获批招生,聚焦“人工智能+地球物理”交叉领域,开设“智能探测数据采集”等特色课程;同时布局空间科学与技术、防灾减灾等前沿方向,为学生提供“传统深耕”与“新兴探索”的多元成长路径。

师资铸魂

以精神旗帜涵养育人成长力量

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核心,学院构建起“精神引领+专业赋能”的师资育人体系,让“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成为学子成长的“精神旗帜”。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不仅带领学生参与攻克深海探测设备核心技术,在南海科考中完成多项关键任务,还开设“三深一极”特色思政课,用自身“科研报国”的经历,讲述从实验室到科考现场的坚守故事,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

为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学院打造“高层领航、中坚撑梁、青年勃发”的师资格局。近几年引进和培育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20余人,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邀请外籍极地研究专家参与设计“极地地球物理探测”国际课程,为学生打开多元学术视野。这支兼具专业实力与精神品格的师资队伍,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以人格魅力塑造学生价值观,让“科技报国”的种子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科教融通

以实战场景锤炼创新实践本领

学院积极推行“有组织科研+有温度教学”模式,将国家重大项目成果转化为鲜活的育人资源。深地专项课题组把最新研究成果整理成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案例库,南极科考队员编写的极地地球物理现场工作案例成为本科生实践教材的“精品章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与问题。

在实践环节,学院构建“实验室—野外基地—科考平台”三级实践体系,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本领:本科生在南沙基地“梦想”号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观摩学习,在大同火山群解析地层结构;研究生在实验室测量研究松科二井数千米深处岩石的物理性质,随“海洋地质十号”开展南海可燃冰、深水油气调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种扎根产业实际的实践,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具应用价值。

站在新起点,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正以“三深一极”战略为抓手,朝着“地球物理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学院”目标稳步迈进。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传承黄大年精神,推进产教融合与拓展国际合作,培养更多既懂地球探测技术、又具战略视野的科技创新生力军。

在这里,每一台地球物理仪器都记录着大地的脉动,每一组数据都承载着报国的梦想,每一位学子都在“三深一极”的征程中,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画卷。他们用青春与智慧诠释新时代地质人的使命与担当,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书写着属于地质人的时代答卷。

(作者:邹长春 李传辉)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动态
光明日报报道地信学院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育优秀人才的具体实践
2025-10-13     发布:[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崔秋云    点击:0

新闻

南极冰盖之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自主研发的极地探测仪器首次采集冰下地球物理数据;南海科考一线,师生为顺利完成深水油气可控源电磁与地震联合探测任务而欢呼雀跃;松辽盆地科学钻探现场,师生夜以继日盯着深达7000米下的测井仪器传回的宝贵数据——这几个从极地到深海、深地跨越南北半球的场景,共同勾勒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的育人画卷。作为新中国首个地球物理探矿系的传承者,学院始终以“深地、深海、深空、极地”(“三深一极”)战略为核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动能,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能力的地质新锐。

党建领航

以红色根基锚定“三深一极”育人方向

学院始终将党建作为“三深一极”育人的“定盘星”,创新构建“党建+科研育人”融合模式。学院把党组织建在重大任务一线:在深地资源勘探专项中,“深地先锋党支部”的党员教师带头攻关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技术,带领学生突破多项关键算法;“雪龙”号南极科考期间,科考队临时党支部在南大洋上开展“极地党课”,将极端环境下的科研坚守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让师生在实践中筑牢“心怀国之大者”的理想信念。

学院以师德建设筑牢育人底线,全体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党员教师主动承担班主任、学业导师职责,把“为党育人”的初心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科研指导。从实验室的技术攻关到科考现场的实地探索,党建引领让育人方向更清晰,也让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坚定。2024年,学院党委成功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学科筑基

以硬核实力构建战略适配专业体系

围绕“三深一极”重大战略需求,学院将学科建设作为育人的核心支撑,打造“地球系统探测—信息技术融合—智能装备研发”学科集群,形成多学科协同育人格局。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稳居A+,地球物理学学科提档升级至A-,两大核心学科的强势表现,为“三深一极”人才培养筑牢学术根基。

依托强势学科基础,学院在专业布局上动态对接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需求。2020年,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2021年,测控技术与仪器获评北京市一流专业,夯实传统优势专业的育人根基;2022年,全国首个“智能地球探测”新工科专业获批招生,聚焦“人工智能+地球物理”交叉领域,开设“智能探测数据采集”等特色课程;同时布局空间科学与技术、防灾减灾等前沿方向,为学生提供“传统深耕”与“新兴探索”的多元成长路径。

师资铸魂

以精神旗帜涵养育人成长力量

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核心,学院构建起“精神引领+专业赋能”的师资育人体系,让“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成为学子成长的“精神旗帜”。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不仅带领学生参与攻克深海探测设备核心技术,在南海科考中完成多项关键任务,还开设“三深一极”特色思政课,用自身“科研报国”的经历,讲述从实验室到科考现场的坚守故事,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

为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学院打造“高层领航、中坚撑梁、青年勃发”的师资格局。近几年引进和培育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20余人,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邀请外籍极地研究专家参与设计“极地地球物理探测”国际课程,为学生打开多元学术视野。这支兼具专业实力与精神品格的师资队伍,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以人格魅力塑造学生价值观,让“科技报国”的种子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科教融通

以实战场景锤炼创新实践本领

学院积极推行“有组织科研+有温度教学”模式,将国家重大项目成果转化为鲜活的育人资源。深地专项课题组把最新研究成果整理成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案例库,南极科考队员编写的极地地球物理现场工作案例成为本科生实践教材的“精品章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与问题。

在实践环节,学院构建“实验室—野外基地—科考平台”三级实践体系,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本领:本科生在南沙基地“梦想”号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观摩学习,在大同火山群解析地层结构;研究生在实验室测量研究松科二井数千米深处岩石的物理性质,随“海洋地质十号”开展南海可燃冰、深水油气调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种扎根产业实际的实践,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具应用价值。

站在新起点,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正以“三深一极”战略为抓手,朝着“地球物理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学院”目标稳步迈进。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传承黄大年精神,推进产教融合与拓展国际合作,培养更多既懂地球探测技术、又具战略视野的科技创新生力军。

在这里,每一台地球物理仪器都记录着大地的脉动,每一组数据都承载着报国的梦想,每一位学子都在“三深一极”的征程中,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画卷。他们用青春与智慧诠释新时代地质人的使命与担当,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书写着属于地质人的时代答卷。

(作者:邹长春 李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