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
2023-08-23 发布:[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崔秋云

团队负责人简介:

团队负责人邹长春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学名师。邹长春教授始终坚持以时代楷模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积极传承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高尚情操,心怀“国之大者”,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坚守教育初心,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邹长春教授长期躬耕教学第一线,承担着大量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任务,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敢于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担任我校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负责人、勘查技术与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负责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负责人。目前还牵头申报“智能地球探测”新专业一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一项。他所负责的“地球物理测井”课程入选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团队;主编的《地球物理测井教程》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此外,还担任“勘查技术与工程和地球物理学专业创新实践系列教材”编委会主任,出版实践系列教材一套7部,有力推动了具有现代化内涵的专业课程系列教材建设。


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勇于探索,甘于奉献

邹长春教授致力于将岩石物理学、地球物理测井和井中地球物理等方法技术运用于深地探测和深海探测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多年来一直站在科学钻探研究的前沿,先后承担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WFSD)和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SK2)的科研任务,成为我国科学钻探测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家。2014~2018年,主持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松科2井的测井工程,顺利完成了测井数据采集任务,记录到井底温度241℃,是迄今我国最高温度测井记录,并在松辽盆地深部资源和古气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自2002年起,先后主持天然气水合物测井评价、水合物随钻测井技术研发和水合物储层实时监测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多项课题,形成了一套天然气水合物测井评价方法,并成功研发了基于电阻率层析成像的水合物储层饱和度实时监测技术。近年来,邹长春教授又将目光投向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研究。2018年,作为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员前往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合同区,现场考察分析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特点、深海勘探设备的使用环境;2021年,团队带着自主研发的深海自容式组合测井仪再度前往印度洋,成功开展试验,这是国际上首次在洋脊热液区开展自容式测井。

邹长春教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和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30余项;出版专业教材和学术专著7部;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和协会级科技奖励6项。担任欧洲地质学家与工程师学会(EAGE)中国分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与矿山装备分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航空航天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固体矿产测井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地球物理学报》、《现代地质》、《地球学报》、《测井技术》、《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勘察科学技术》编委。

WechatIMG356副本


邹长春教授在松科2井工作现场

 

 

教师团队简介:

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始终坚持以时代楷模、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积极传承黄大年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矢志不渝实践科技报国理想,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团结协作、成果卓著的团队。团队成员涵盖地球物理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骨干成员共35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9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8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14人。在立德树人、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师德师风步步高,立德树人有奇招

作为国家级优秀教师团队,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始终坚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以党建引领强根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地质报国”精神薪火相传。

团队所在支部 2018年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0年被评为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团队5人次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项目一等奖和二等奖;3人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及北京市师德先锋;4人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出版了地球物理学课程思政案例集《润心与铸魂》,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教学结硕果,教书育人见实效

团队高度重视基础教学工作,遵循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创建创新实验班,构建多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热爱地学事业、具备扎实的地学理论基础和野外工作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团队注重教学改革,共承担教改项目53项,发表各类教学法论文46篇。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项目246项,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创新杯”、“东方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获特等奖、一等奖多项,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突出的科研创新精神。学生荣获国内外其他各级各类知识竞赛奖项达270项;被世界名牌大学录取的本科毕业生30余名;毕业生攻读研究生比例超过50%;研究生发表SCI论文124篇;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57篇。10101811班荣获2021年北京高校“十佳班集体”荣誉称号。


敢为人先创一流,科研创新谱新篇

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团队在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始终瞄准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勇于探索,锐意创新,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增强团队的科研实力,以优质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团队弘扬传承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聚焦“深地深海”国家发展战略,瞄准地学领域科学前沿问题,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在深地和深海地球物理探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团队负责人邹长春教授承担了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地球物理测井工作,突破了目前国内最高温测井记录,井中最高温度达到241℃,同时建立了白垩系连续的岩石物理参数标准剖面,为白垩纪古环境古气候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我国今后万米科学深钻提供了超高温测井技术储备。团队在电磁探测重大仪器装备方面曾研制出国内首台海底大地电磁仪器和国内首套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参与完成了国内最长的海底大地电磁剖面、最深海底大地电磁剖面,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深部构造研究、热液硫化物探测提供了方法技术与仪器装备支持,成果多次被央视和国土资源报等媒体报道。团队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要课题2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亿元;在专业期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400多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国家级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3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


服务社会践使命,就业创业出亮点

团队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矿产资源勘查、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及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服务行业社会。围绕深部隐伏资源勘查的难题,以成矿理论为基础,实现了重磁电三维约束反演与联合反演技术方法创新,开发了相应的实用化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在天然气水合物评价、多波多分量研究和储层评价等方面实现了系统性创新,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和深层超深层地球物理勘探等做出了突出贡献。所研发技术与软件在全国地矿和石油系统得到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团队坚持以新老“三光荣”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引导毕业生积极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创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通过多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及实践指导,所指导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来自4093所院校的109万个团队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主赛道银奖。


团队协作聚合力,持续发展谋未来

团队负责人邹长春教授现任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在邹长春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多措并举,形成合力,以老带新,加强学术与教学队伍梯队建设,促进了教学与科研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团队建设过程中,团队将紧紧围绕强化学科特色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思路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和开放合作中加快建设,切实推进学院的“双一流”学科建设。正如黄大年教授的同学、团队成员张贵宾教授所言“黄大年教授是地球物理人的荣耀,是地学人的楷模,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团队将始终以黄大年精神为引领,秉承黄大年同志的遗志,肩负起地质报国的使命,努力建成高层次人才引领、年龄结构合理、中青年学术骨干参与、研究方向明确稳定、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WechatIMG35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合影

 


当前位置:首页 > 黄大年团队 > 团队简介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
2023-08-23     发布:[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崔秋云    点击:419

团队负责人简介:

团队负责人邹长春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学名师。邹长春教授始终坚持以时代楷模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积极传承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高尚情操,心怀“国之大者”,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坚守教育初心,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邹长春教授长期躬耕教学第一线,承担着大量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任务,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敢于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担任我校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负责人、勘查技术与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负责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负责人。目前还牵头申报“智能地球探测”新专业一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一项。他所负责的“地球物理测井”课程入选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团队;主编的《地球物理测井教程》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此外,还担任“勘查技术与工程和地球物理学专业创新实践系列教材”编委会主任,出版实践系列教材一套7部,有力推动了具有现代化内涵的专业课程系列教材建设。


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勇于探索,甘于奉献

邹长春教授致力于将岩石物理学、地球物理测井和井中地球物理等方法技术运用于深地探测和深海探测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多年来一直站在科学钻探研究的前沿,先后承担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WFSD)和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SK2)的科研任务,成为我国科学钻探测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家。2014~2018年,主持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松科2井的测井工程,顺利完成了测井数据采集任务,记录到井底温度241℃,是迄今我国最高温度测井记录,并在松辽盆地深部资源和古气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自2002年起,先后主持天然气水合物测井评价、水合物随钻测井技术研发和水合物储层实时监测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多项课题,形成了一套天然气水合物测井评价方法,并成功研发了基于电阻率层析成像的水合物储层饱和度实时监测技术。近年来,邹长春教授又将目光投向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研究。2018年,作为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员前往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合同区,现场考察分析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特点、深海勘探设备的使用环境;2021年,团队带着自主研发的深海自容式组合测井仪再度前往印度洋,成功开展试验,这是国际上首次在洋脊热液区开展自容式测井。

邹长春教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和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30余项;出版专业教材和学术专著7部;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和协会级科技奖励6项。担任欧洲地质学家与工程师学会(EAGE)中国分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与矿山装备分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航空航天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固体矿产测井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地球物理学报》、《现代地质》、《地球学报》、《测井技术》、《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勘察科学技术》编委。

WechatIMG356副本


邹长春教授在松科2井工作现场

 

 

教师团队简介:

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始终坚持以时代楷模、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积极传承黄大年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矢志不渝实践科技报国理想,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团结协作、成果卓著的团队。团队成员涵盖地球物理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骨干成员共35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9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8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14人。在立德树人、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师德师风步步高,立德树人有奇招

作为国家级优秀教师团队,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始终坚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以党建引领强根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地质报国”精神薪火相传。

团队所在支部 2018年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0年被评为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团队5人次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项目一等奖和二等奖;3人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及北京市师德先锋;4人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出版了地球物理学课程思政案例集《润心与铸魂》,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教学结硕果,教书育人见实效

团队高度重视基础教学工作,遵循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创建创新实验班,构建多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热爱地学事业、具备扎实的地学理论基础和野外工作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团队注重教学改革,共承担教改项目53项,发表各类教学法论文46篇。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项目246项,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创新杯”、“东方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获特等奖、一等奖多项,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突出的科研创新精神。学生荣获国内外其他各级各类知识竞赛奖项达270项;被世界名牌大学录取的本科毕业生30余名;毕业生攻读研究生比例超过50%;研究生发表SCI论文124篇;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57篇。10101811班荣获2021年北京高校“十佳班集体”荣誉称号。


敢为人先创一流,科研创新谱新篇

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团队在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始终瞄准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勇于探索,锐意创新,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增强团队的科研实力,以优质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团队弘扬传承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聚焦“深地深海”国家发展战略,瞄准地学领域科学前沿问题,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在深地和深海地球物理探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团队负责人邹长春教授承担了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地球物理测井工作,突破了目前国内最高温测井记录,井中最高温度达到241℃,同时建立了白垩系连续的岩石物理参数标准剖面,为白垩纪古环境古气候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我国今后万米科学深钻提供了超高温测井技术储备。团队在电磁探测重大仪器装备方面曾研制出国内首台海底大地电磁仪器和国内首套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参与完成了国内最长的海底大地电磁剖面、最深海底大地电磁剖面,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深部构造研究、热液硫化物探测提供了方法技术与仪器装备支持,成果多次被央视和国土资源报等媒体报道。团队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要课题2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亿元;在专业期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400多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国家级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3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


服务社会践使命,就业创业出亮点

团队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矿产资源勘查、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及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服务行业社会。围绕深部隐伏资源勘查的难题,以成矿理论为基础,实现了重磁电三维约束反演与联合反演技术方法创新,开发了相应的实用化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在天然气水合物评价、多波多分量研究和储层评价等方面实现了系统性创新,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和深层超深层地球物理勘探等做出了突出贡献。所研发技术与软件在全国地矿和石油系统得到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团队坚持以新老“三光荣”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引导毕业生积极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创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通过多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及实践指导,所指导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来自4093所院校的109万个团队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主赛道银奖。


团队协作聚合力,持续发展谋未来

团队负责人邹长春教授现任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在邹长春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多措并举,形成合力,以老带新,加强学术与教学队伍梯队建设,促进了教学与科研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团队建设过程中,团队将紧紧围绕强化学科特色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思路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和开放合作中加快建设,切实推进学院的“双一流”学科建设。正如黄大年教授的同学、团队成员张贵宾教授所言“黄大年教授是地球物理人的荣耀,是地学人的楷模,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团队将始终以黄大年精神为引领,秉承黄大年同志的遗志,肩负起地质报国的使命,努力建成高层次人才引领、年龄结构合理、中青年学术骨干参与、研究方向明确稳定、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WechatIMG35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合影